家人们,今天咱来唠唠楼市里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:百强房企房子卖得越来越少,拿地却越来越猛。这就好比一个饭馆,客人越来越少,老板却疯狂租店面,你说奇怪不奇怪?可别小瞧这事儿,它背后藏着楼市未来走向的关键线索,咱普通老百姓买房卖房,都得把这事儿琢磨透了。
先看看数据,克而瑞研究中心报告显示,2025 年前 7 个月,TOP100 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 18638.4 亿元,这销售额看着还行,但和以前比,那可差远了。从规模门槛来看,7 月各梯队房企销售操盘金额门槛都降低了,单月业绩规模也回落至历史较低水平。再看另一边,投资百强前七月拿地金额同比增 33%,有 3 家房企新增土地价值超 500 亿元。这一降一升,对比太明显了。
为啥会出现这种隔离现象呢?这里面门道可多了。首先,政策层面是个关键因素。这几年,上头一直在强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不少鼓励房企拿地的政策,像降低土地出让门槛、延长土地款支付周期等等。就拿前段时间某二线城市来说,原本竞拍土地得一次性付清全款,现在能分三期支付,大大减轻了房企资金压力,这就刺激了他们拿地的积极性。
从市场角度看,虽然整体房子销量在下滑,但有个趋势很明显,那就是核心城市和优质地段的房子依旧好卖。像上半年,一线城市业绩贡献率占比增长 9.0 个百分点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成为销售额前三甲城市,贡献率分别为 16.9%、10.6% 和 9%。房企们心里门儿清,只有在这些核心城市、优质地段拿地,未来房子才有市场。打个比方,在上海陆家嘴和偏远郊区同时开发楼盘,陆家嘴那房子肯定不愁卖,郊区就说不定了。所以,哪怕整体卖房形势不好,房企为了长远发展,也得在好地段囤地。
还有个原因,就是房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。那些实力强、资金雄厚的头部房企,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;中小房企呢,想通过拿到好地块来实现弯道超车。这种情况下,土地市场就成了他们的 “战场”。看看上半年,中海地产、保利发展、绿城中国等头部房企,拿地金额都遥遥领先。像中海地产,前 7 月拿地货值已突破 1000 亿元,远超其他企业。在拿地销售比方面,1 - 7 月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保持在 0.3,较 2024 年末提升 0.13,回到了 2021 年水平,这说明房企投资意愿在增强。
这现象对楼市有啥潜在影响呢?从房价角度看,短期内,因为房子卖得少,库存压力大,部分城市房价可能还得继续跌。就拿广州来说,2025 年 8 月二手房全城报价 25663 元 / 平,相比之前有 0.05% 的波动下降;新房 7 月全城报价 35554 元 / 平,较之前下降 0.30%。但长期来看,如果头部房企持续在核心城市拿地,未来这些城市的优质房源供应可能增加,房价有望保持相对稳定,甚至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还有上涨空间。
从市场格局来看,强者恒强的局面会更明显。头部房企拿地多,意味着未来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,中小房企生存空间被压缩。销售 TOP10 房企新增货值占销售百强新增货值的 73%,后 50 强房企新增货值占比仅有 8%,首尾分化显著。这就好比一场马拉松,头部房企已经拉开了大部队很远的距离,中小房企要想追上,难度极大。
在我看来,百强房企这种卖房少、拿地猛的现象,是楼市深度调整期的一种必然反应。对于咱们普通购房者来说,这里面既有风险,也有机遇。如果你是刚需购房者,短期内不用太着急,部分城市房价可能还有下降空间,可以多观望,挑选性价比高的房子。但要是考虑长期投资,核心城市的优质房产依旧是个不错的选择,不过得谨慎评估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市场风险。对于房企来说,在拿地的时候,可不能盲目跟风,得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,理性决策,不然拿了地建出房子卖不出去,那就麻烦大了。楼市这盘棋,各方都得谨慎落子,才能下出个好局面。